专家解读|开展国家碳达峰试点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
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11-09
  • 浏览数:3118

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,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,是我国探索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。近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《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》(发改环资﹝2023﹞1409号,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,着力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,积极探索新路径、新模式、新机制,这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、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。

一、以城市和园区为抓手,推动先行先试

城市和园区是集聚人口、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,也是能源消耗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最集中的区域。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5%,城镇人口达到9.21亿,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在全国所占比重较高,且总量尚未达峰。伴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,城市和园区在我国经济增长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格局中的地位将更加凸显,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战场。加快城市和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,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条件。

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,意味着我国要逐步摒弃传统粗放高碳的发展模式,探索创新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,这既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,也蕴藏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步入攻坚阶段背景下,在人口区域分布格局和产业格局持续深刻变化形势下,《方案》聚焦城市和园区绿色低碳转型,通过确定试点任务、实施重点工程、强化科技创新、完善政策机制、开展全民行动,激发地方主动性和创造性,探索实现碳达峰的创新路径,与规划建设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和新型能源体系等战略部署同频共振,关系当前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,更事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大局。

二、聚焦破解重点难点问题,引领实现高质量碳达峰碳中和

当前,我国正处在工业化、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,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,能耗和碳排放刚性增长压力大,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。虽然我国已经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“1+N”政策体系,并在全社会理念转变、产业结构升级、能源转型、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,但近年来,受新冠肺炎疫情、贸易争端、极端天气增多等复杂因素影响,全世界范围内绿色低碳转型进程遭遇波折,我国面临统筹高质量发展、绿色低碳转型和高水平安全等多重挑战。城市和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,又是与民生、就业直接相关的领域,面临的困难更多、挑战更大。

在此背景下,进一步做好“双碳”工作不能就碳论碳,而是要从更好统筹“两个大局”出发,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,有效发挥碳达峰的引领作用,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。《方案》强调试点工作要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,围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、产业优化升级、节能降碳增效以及工业、建筑、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,谋划部署试点建设任务。《方案》明确,不简单以达峰时间早晚或峰值高低来衡量工作成效;坚持先立后破、安全降碳,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、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前提下,力争实现更高质量、更高效益的碳达峰。

三、鼓励大胆探索,激发绿色低碳发展新活力

我国幅员辽阔,城市和园区类型众多,资源能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状况各不相同,人口总量、经济规模、产业结构、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存在明显差异,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和模式也千差万别。当前,有些城市和园区碳排放增长已经趋缓或出现了阶段性峰值,而有些还处于爬坡阶段。我国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,但实现碳达峰或碳排放稳中有降的基础仍不牢靠。同时,实现碳达峰只是阶段性目标,要实现长远碳中和还会面临新的问题、新的挑战,各个城市和园区在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、深化改革创新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空间。

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,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,要处理好“慎重稳妥”和“积极作为”之间的关系。既要防止急功近利和“碳冲锋”,也要杜绝无所作为或只把“双碳”工作停留在口头上;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和整体性推进,也要鼓励基层城市和园区勇于创新和敢于担当。《方案》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,围绕碳达峰工作,在发展理念、激励约束政策、管理机制、碳排放核算评价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探索创新。通过在试点城市和园区大胆探索、先行先试,形成可操作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做法,不仅对全国其他城市和园区有重要示范意义,对国家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也有重要借鉴作用。

作为人口众多、碳排放总量大的发展中国家,我国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大,把握改革发展平衡稳定要求高。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、改革攻坚逐步步入“深水区”之际,通过开展试点示范,着力激发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,激励改革实践新作为新活力,是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体部署的重要举措,有助于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、培育新质生产力,推动高标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。

(作者:李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)

(竞彩足球自中国港口网)